千古文章如烹小鲜 ——读散文集《提着灯笼逛天街》札记

  □ 汪破窑

  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;智者动,仁者静。”作家廖立新既要做仁者,又要做智者,他平日喜欢旅行和垂钓,这两项运动可谓动静结合、张驰有度,他的文字亦是如此,表面云淡风轻,实则厚重如山。

  在第一辑《行走》中,我印象最深的是《静默如斯,只为等你》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远方,每个人看到的远方都是不一样的。譬如梵净山,廖立新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身躯伟岸的大山,更多的则是姿容俏丽的竹林、溪水、卵石、游鱼、飞鸟,这些都是无比亲切、触手可及的。“一片一片的页岩,有的积压成峰,好似摞叠的经书,不知其有几十万卷;有的散轶道旁,恰如残章断简,独自诉说着满腹心酸;有的剥蚀成锥,倒扣山崖,活脱脱一枚翻天印;有的倚山望海,棱角突出,扑愣愣振翅欲飞”,这样的描写俯拾皆是。

  因为职业的关系,廖立新被“禁锢”在一方小天地里,一旦有闲暇,便不会放过每一个出走的机会。每到一处,他都会与当地风景对话,实际上他在通过观察来认识、打量那一份陌生,用写实的笔触、浪漫的情怀,赋予从陌生到熟识的过程以内涵和情感。

  廖立新来自赣鄱山村,对于自己生活过的故乡,总是有理不清、剪不断的情缘。于是,他又选择与故乡对话,在第二辑《乡村》中,不难在字里行间看出他对故土充满了深沉的爱。《斫柴记》《种豆南山下》《老水车》《老榨坊》《雪里蕻,舐犊情》《推着儿子去上学》,等等,没有华丽的修饰和花哨的词句,写人叙事多为白描,寥寥数笔,勾勒出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。作者不刻意雕饰、不刻意煽情,无不是以事喻理,读来甚至觉得稍显平淡,这正是廖立新的节制,含蓄、朴实、真挚、干净,文中的情感却是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的,让人感受到了“朴实无华、平中见奇、淡而有味”,反倒更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  廖立新的散文看似轻描淡写,却不留痕迹地表达自己的情感。在《露重霜寒泪潸然》中,为了给妹妹治病,只相信科学的父亲变得神神道道起来,不管什么偏方都不惜一试,一个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,把一个父亲对子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,最终妹妹不治,与作者一家阴阳相隔,让人唏嘘。在《父亲的出诊箱》中,“半农半医”的父亲不分昼夜、翻山越岭为乡亲们治病解痛,一个勤劳、善良的“赤脚医生”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。这两篇文章虽然没有被作者归类在同一个小辑中,但我认为要连在一起看才能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,一个拥有精湛医术的父亲,帮助不计其数的病人战胜了病痛,赢回了健康,但是对自己爱女的病痛却束手无策,把一个父亲痛失爱女的无助、失落和悲痛刻画得入木三分,让人看得感同身受。

  廖立新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,仿佛是一个人说了半截子话,剩下的你得自己去想去悟。大象非大,任人驱使;豹子不大,不怒自威。同理,廖立新的散文也有这样的意味在其中。

  廖立新有一种近乎苛刻的文字情怀,深知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”的道理,要想写出这样朴实无华的文章是要一些功夫的,就像评判一个湘菜厨子的手艺正宗不正宗,不是品尝他做的“红煨鱼翅”“腊味合蒸”“面包全鸭”,而是品尝他做的小炒肉。

免责声明:

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长征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作者和长征网共有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长征网”。纸媒使用稿子,须告知本网站,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,由纸媒支付稿酬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XX(非长征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存在问题,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。长征网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,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