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人对博物馆的热爱不能辜负

□冯海宁

当前,年轻人中“博物馆热”持续升温。社交媒体上,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,线下打卡展览、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休闲、社交、生活方式。(6月27日《光明日报》)

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,也承担着传承这种历史文化的重任。博物馆的关注者、参观者越多,对于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越有意义。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博物馆、走进博物馆,意味着传承历史文化有了更多新的“接棒者”。

年轻人爱上博物馆的原因并不复杂。简单说,“基础雄厚+供需对接”,是年轻人爱上博物馆的主要原因。至于博物馆如何对接年轻人,在方式方法上多种多样,如故宫通过不断推出文创产品将很多年轻人变成粉丝;利用数字化、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“吸粉”几乎成为博物馆的共识。还有一些博物馆与“沉浸式戏剧”“剧本杀”“露营”等元素糅合,来吸引年轻人打卡。

从年轻人角度来说,爱上博物馆主要原因是对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。虽然不同的外国文化通过互联网、文艺作品等渠道传入后,曾让不少年轻人一度痴迷,但今天的年轻人越来越理性,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风雨考验,才是最该痴迷的。而且,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于通过书本了解历史,而是喜欢走进博物馆看实物。

毫无疑问,年轻人爱上博物馆是双向奔赴的结果,带来了双赢局面。作为博物馆,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“示爱”,赢得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热爱,可最大化普及、弘扬、传承历史文化。作为年轻人,通过走进博物馆,了解中国历史学习传统文化,清楚了根脉,充实了头脑,这对一辈子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益处。年轻人自然是最大赢家。

不过,要指出的是,不管是博物馆还是年轻人,双方都不能浅浅接触,草草“恋爱”,而是要让这种“热爱”更持久,更有质量。这就需要博物馆方面持续关注年轻人的兴趣点或者兴奋点,通过针对性的创新服务让更多年轻人深深爱上博物馆,尽量要让每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有很多收获,如此一来,博物馆才能不辜负年轻人的热爱。

这还需要年轻人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,比如参观博物馆不是走马观花、浮光掠影、凑热闹,而是在热爱、好奇、求知欲望的驱动下,对博物馆承载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了解,在知识、精神上获得“滋养”,才算是不辜负这份热爱。

免责声明:

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长征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作者和长征网共有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长征网”。纸媒使用稿子,须告知本网站,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,由纸媒支付稿酬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XX(非长征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存在问题,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。长征网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,所有投稿的作者,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