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一通知是有明确针对性的。据媒体报道,暑期还没到来,“暑假最可怕”系列已经集结。最近网友们刷短视频时,突然发现不少所谓“老师”,每个都在苦口婆心地劝家长“一(二/三/四……九)年级的暑假有多可怕”,“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拉开差距”“这就是残酷现实”,接着话锋一转,便开始卖书、卖课。
所谓的“暑假最可怕”,就是在贩卖焦虑。这和实施“双减”政策之前,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推出的“你不去培训,就培训你的对手”广告语一样,都是在刺激学生和家长。这种焦虑心态,显然不利于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。“双减”的目的,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,发展兴趣,提升综合素养。要让“双减”在落实过程中不走调不变形,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合力,尤其是转变家长的育儿观。
很多人呼吁加强对隐形、变异学科类培训的监管,以及清理贩卖焦虑的短视频,但平心而论,在当前的教育生态环境中,此类培训很难根治的,而贩卖焦虑的短视频也会无孔不入。举办这些培训的机构或人员本身就没有合法资质,就算被查处,也会换个地方再办。
而且问题在于,很多家长明知道这些培训是违法的——按照“双减”政策规定,寒暑假、节假日、双休日是不能开展学科类培训的,可家长却对违规举行的学科类培训趋之若鹜。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中高考升学评价体系未进行根本性改革,还是按照考生的总分、排名进行录取,家长必然关注孩子的成绩;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家长受一些贩卖焦虑的视频影响,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补课就会被落下。在地下,有的变异、隐形学科类培训,甚至变为“卖方市场”,培训机构要收取更高的培训费。
因此,当前要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,除了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的监管力度之外,关键其实还在家长。家长要有识别能力,还要有拒绝“贩卖焦虑”的定力。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要求家长依法带娃,这不是“说说而已”,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。每个家长(监护人)要意识到,必须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放在首位,和孩子一起做好假期生活规划,而不能将超前学习学科知识作为假期生活的主线。
这也需要社区等组织为中小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生活,提供更多去处。学生过假期,应该接受更多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,所以,应该发挥社区等的主体作用,为学生提供暑托服务或者暑期活动场地、资源。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暑假生活有更多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