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尚凡
近日,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发布通知称:拟从9月18日(星期一)起,禁止携带餐食(饮用水除外)进入教室和课堂。(9月16日 澎湃闻新闻)
一个鸡蛋、一杯牛奶,外加馒头、包子什么的,就是大学生常见之早餐,因其相对携带方便;加之时间匆忙的也往往是早上,困此,禁餐食进教室,实际上是剑指早餐,禁早餐进教室。
已长大成人,大学生不再是中学生,晚上既要到图书馆等查阅资料,也需参加社团活动,追求特长发展,成天忙忙碌碌,早上晚点起来,也是情理之中之事,为此学校当理解之,允许学生其将早餐等带进教室。
然该学院竟然以通知的形式,禁止学生将餐食带进教室;如此规定,表面思之,不仅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,而且还背离了大学应有的人文关怀,让大学教育失去了该有的温度,显然是无情之举。
上述论调虽看似言之有理,然静心思之,实则非也。大学生将早餐带入教室,虽貌似小事,然冷静思之,一心不可二用,实则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学习,而且还因“早餐”的气味、用餐时的声音,从而影响其它同学的学习,更透出了对讲课老师辛勤劳动的不尊重。
现实中,大学生之所以乐于将早餐带入教室,虽看似为节省时间、一举两得;然深入分析则不难看出,是其没做到合理安排时间,晚上上网、打游戏、闲聊等,迟迟不睡,早上则不能按时起床。
一寸光阴一寸金,时间乃极其宝贵的资源;如安排不当,把控不力,
如前所述,大学生虽有别于普通学生,但终归还是学生,理应以学习为主,理应珍惜时光,养成良好的生活、学习习惯;唯有如此,方能不辱使命,成为时代与党和国家期盼的人才,实现自我价值,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。
良好的学习、生活习惯,不可能自然形成,需要学校、老师持续给力,久久为功;为此面对当代大学生已经透出的不良习惯,作为学校理应高度重视,并及时采取积极的措施,引领其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。
毫无疑问,该学院从现象入手,禁止早餐进教室,不仅让其它同学学习免受干扰,而且还维护了教室的神圣与庄重,更释放出鲜明的信号,倒逼“个别学生”遵守“作息制度”,树立规则意识,学会管控好自己的时间。
良好的习惯是实现人生成功重要的内在因素,大学生终归要走出“象牙塔”,走向社会,走上工作岗位;如不及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,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不仅不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,更可能令其职业生涯受损。
禁止早餐进教室,展示了该学院的责任与担当,有利于学生养成的良好的学习、生活习惯,利学生长远发展;因此,从某种意义上讲,虽看似无情,实则乃有情之举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