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周志宏
蟹棒没蟹、虾丸没虾、鱼豆腐没鱼……这些和真的虾蟹口味相近的“仿制”食品算不算造假?食用这种食品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吗?(江海晚报9月17日)
所谓仿生食品,通常是指通过食品加工技术手段,用普通食品模拟天然食品的营养、风味或形状的人造食品。这种食品一般选取与被“仿造”的食品含同类或近似营养成分的普通食物做原料,具有价格低廉,而外形和口感与天然食品相似的优势。
有人或许会好奇发问,既然仿生食品无害,何以少食为妙?既然要少食为妙,又何以大量生产仿生食品?
这类问题只能听专家怎么说。
据有关专家介绍,大量捕捞上来的小型海洋生物、小型鱼类的小刺很多,食用价值也较低,因此,将这些小鱼或大鱼的加工边角料制成鱼糜,作为制作仿生海洋食品的原料,可以解决一些鱼类利用问题。同时,通过与其他原料的复合,可以弥补天然食品存在的营养缺陷,比如脂肪含量较高的鱼类,辅以植物蛋白,可以减少人体对脂肪的摄入量。
仿生食品虽然不含真虾真蟹,但也绝不是网传的“用化学原料聚合而成的危险食品”,它只是现代食品技术的创新,只要规范生产,仿生食品在安全和营养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。
果真如此,平时适当吃一点仿生食品,当然,必须是合格的仿生食品,只有好处而没什么坏处。
仿生食品是否安全,关键在于它的原料是否安全,以及食品在加工、贮藏、运输的过程中是否符合规范。市面上有的商家为了追求低成本高利润,随心所欲调配仿生食品,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远远超出规定限量,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。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,有关职能部门必须依法查处,严厉惩罚,确保消费者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消费者在选购仿生食品时,一定不要购买“三无”产品,同时注意尽量避免购买散装的仿生食品,因为这样的食品在空气中长期暴露,可能沾染灰尘和细菌。这是一;第二,要注意查看包装袋上的标签信息,具体来说,每件食品的包装袋上都有食品标签,其中的配料表是按照原料使用量从高到低排序的。以蟹棒为例,应当选择第一位是鱼糜的产品,而淀粉的排名,则是越靠后越好。再者,优先选择香辛料、色素、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少的,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买到“淀粉合成肉”。尤其要注意妥善保存仿生食品,食用前,观察其是否松散、有异味,若有异常情况,不食为佳。
专家提醒,合格的仿生食品虽然对人体健康无害,但还是应当注意尽量减少食用,特别是那些油脂和添加剂含量高,或利用淀粉和胶体制成的合成肉,那些盐分较高(钠含量很高,对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肾脏病患者有一定危害)的速冻鱼丸等速冻食品。
据此,喜欢“尝鲜”的人需要管住自己的嘴。